开栏语:习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可以说,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已成为当今人才竞争的重要的条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的目的,深入实施“三位一体”人才生态优化工程。本栏目将围绕我市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各项工作取得的很明显的成效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多年前,浙东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曾面临“大环境倒逼转型”的严峻形势。面对这一局面,集团总裁邱风雷几番思量后,决定“请进专家人才,谋划转型之路”。
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在邱风雷“三顾茅庐”的诚邀下,国内第一代管桩研发的参与者、混凝土制品及应用技术领域的标杆性人物——张日红,成为浙东建材一员。在他的助推下,浙东建材逐渐开启了企业的转型之路。
多年来,国内管桩技术没有正真获得实质性“升级”,行业竞争却进入“白热化”。邱风雷意识到,企业要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进行行业“突围”?邱风雷想到了借梯登高——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当时,已成为行业标杆的张日红成为最佳人选。而此时,张日红身处日本,在当地一家著名管桩企业担任技术指导。浙东对他的“暗恋”,他还毫不知情。
2009年6月,浙东开始对张日红发起强势“追求”,先后三次赴日与张日红会面,但连续6个月费尽心思,未能感动张日红。
“之所以一开始没选浙东,我想归根究底他是担心企业转型的决心不够大,不愿意花大力气搞研发。”邱风雷说。
考虑到张日红的顾虑,浙东换了另一种“追求”方式,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搞研发,“我们是铁了心要转型,所以把过去大部分的盈利拿出来,不惜血本地投入。”
张日红终于被打动。“日本的高薪与学术氛围虽比国内优越,但‘浙东人’对管桩的热情,是吸引我的最大原因。”张日红说。
一件是改造生产的基本工艺,提高管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建成了国内首条自动化预制桩生产流水线%以上。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带领技术创新团队成功研发了“静钻根植桩”。“和传统灌注桩相比,‘静钻根植桩’具有无挤土、无泥浆、高承载、性价比高等优点,而且还是绿色环保产品。”
张日红说,“静钻根植桩”及其实施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国家倡导建筑业走工业化发展趋势的思路是一致的。这一技术创新,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获得了“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一等奖”。
应用是最好的营销。从2013年投产至今,“静钻根植桩”先后被应用于80余个项目,应用场景范围从以宁波为中心,逐步覆盖杭州、温州、上海等长三角区域,并向全国辐射。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实现销售额10亿元,得到了社会各界及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
意料之外的是,这项技术革新不仅带动一家公司的转型发展,更扩大了宁波管桩行业在全国的影响力。2014年年底,全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协会年会在宁波举行,吸引了各地600多家企业代表前来参加,“浙东建材”更成为业内争相学习的标杆企业。
今年,在张日红的率领下,浙东试生产的类矩形管片成功应用于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的类矩形盾构隧道中,这是浙东为城市地下建设“打基础”的又一创举。张日红还率领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每年推出8~9个新的科技项目,使企业离“为中国做桩,为世界打基础”的目标越来越近。
张日红的到来,使邱风雷更加确信,人才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浙东又先后引进多名高品质人才,加快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发,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浙东积极培养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并加强与院校合作,充分保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浙东1600余名职工中,各类专业方面技术职称人员达到了400余人。而由张日红带队的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已集聚人才80余人,至今累计获得发明专利50多项。
珍惜人才、尊重人才,为人才开展研发工作提供更大的舞台。近几年,浙东每年将出售的收益的3%左右用于项目研发,并在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淳高科桩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专门的研发大楼。邱风雷表示:只有走创新引领、绿色发展,才能受人尊敬,也才能成就百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