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钧是我国闻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国际闻名的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专家,土木界的无冕之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首要奠基者和开拓者;1923年4月28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一个富庶而乐善好施的家庭,祖父曾担任过南陵县的县长。
1944年,他和范勤女士成婚,两人相濡以沫、度过了66个春秋。据范勤介绍,丁大钧年轻时学习特别好。考大学时,成果是屯溪考区的第一名。数学考试中,他只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然后出了考场去吃了碗面条,等他再回到考场时,考场里的其他人还都没有一个人交卷的。等考试成果出来时,他的成果是满分100分。
据范勤回想,在她出嫁给丁大钧的那年立秋,婆婆把村里的农户都请到家里来吃饭。外村的乞丐听说了,也跑过来蹭吃。由于来的人太多,家里煮的饭不行,婆母就让我们排着队,把家里的炒米拿出来,给每个人抓几把炒米、舀几勺鸭汤,没让一个来者空跑。
在丁大钧身上,承继、发扬了这种忠厚家风。为了便利学术交流,校园很早就给他们家里安装了住所电话。也是从那时起,他就立下规则,不许家人用这部电话。
有一次,丁大钧的三女儿丁小禾有急事要找母亲,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听到丁大钧接电话,女儿从速声明说:“您好!我是您外孙航航的教师,有事要找他外婆,麻烦请接电线年,建筑毛主席纪念堂时,他和杨廷宝、齐康三人代表江苏省参与纪念堂的计划规划,规划组由8个省市参与的代表约40人组成(只4人从事结构作业)。评论桩基计划时,施行工程单位要求选用他们了解的钻孔灌注桩。
在混凝土方面,丁大钧是一个公认的我们。在某次混凝土规划规范编写会上,小组里的专家们争论不休。于是就有人戏称呼,小组里无山君,满是一群山公,所以才会争论不休。
这时候,编委会的负责人说了:“你们小组有山君,丁大钧便是山君。”据丁大钧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回想,他引荐丁大钧为院士时,说了5个数字:一是丁老编撰出书过40余本土木工程教材作品,二是宣布过中文论文300多篇,三是培养了百余名博士和硕士,四是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是曾取得十多项国家及省级科技奖赏,这中心还包含东南大学首个国家天然科学奖。
“这5个数字一说,全场一片叹服。我们全都投了赞成票。”吕志涛说。惋惜的是,由于年轻化的规范,丁大均毕竟与院士头衔擦肩而过。可是丁大钧被公认为“院士中的院士”。在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中,就有来自他一手奠基的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技能支撑。
2010年3月24日,江苏省人民医院,丁大钧教授因前列腺癌症晚期安静地离开了这样一个国际。就在这天早上,他醒来后还用弱小的声响对身旁的女儿说“帮我穿衣服,我要起来作业”,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衰弱了,毕竟没有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