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管桩桩身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及抗弯性能分为:A型(4MPa)、AB(6MPa)型及B(8MPa)型三种型号;
3、按桩尖分为十字型桩尖和开口型桩尖两种类型; 4、按外观品质及尺寸偏差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 6.1.3 管桩的编号
必须按二点支法设置垫木,支点位置如图一,偏差控制±20cm。管桩在柴油打桩机附近存放,应单层放置,且须设支垫。在静压桩机附近或距柴油打桩机
7.2.1认真进行图纸及实施工程的方案的学习,落实层层技术交度,按计划要求精心施工。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教育,认真做好管桩进场验收工作,严格做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使其熟悉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发展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做好测量控制,保护好测量标志,定位准确,并经常进行复测和检查,保证各项位置正确。
2.4 与钻孔灌注桩工艺相比,管桩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与较高的单桩承载力。
本工法适用于各类管桩的施工,适用于普通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水利、市政、桥梁及构筑物的管桩基础及管桩基坑支护的施工。适用于杂填土、淤泥、粉土、粉质黏土、 砂层、残积土、强风化岩等各种地质条件的管桩施工。 4 工艺原理
8、需要送桩时,应使用专用送桩器送桩,严禁以桩送桩。 5.3.10砼管桩对最后贯入度或终压力的规定
1、PC桩总锤击数不宜超过2000,最后一米锤击数不宜超过250;PHC桩总锤击数不宜超过2500,最后一米锤击数不宜超过300;最后以三阵十击贯入度20mm—50mm为收锤标准。
2、静压桩终压力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关系:当6m≤入土桩长≤8m时,入土部分的静压桩竖向极限承载力=2倍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0.60-0.80倍的终压力值;当8m23m时,入土部分的静压桩竖向极限承载力=2倍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00-1.15倍的终压力值。
7.2.5静压沉桩:桩准确就位后,启动电机、使全液压系统工作,将钳口夹紧管桩实施抱夹压桩,每次压桩深度约1.8米,往复工作直至压桩完毕,在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注意静压桩机的平稳度,保证工程桩垂直入土。
7.2.6压桩过程中,一根桩应连续施压(包括送桩)完毕,不得人为中途停压,但遇有以下情况时,必须立马停止施工:
6.1 管桩的种类、代号、规格、型号及编号 6.1.1 管桩的种类及代号 1、普通管桩:
1)钢筋混凝土离心管桩(RC桩) 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离心管桩 2 、预应力管桩:
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雷蒙特桩) 2)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3)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 4)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 5)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PTC桩) 6.1.2 管桩的规格及型号
3、避免定制的管桩(根据设计桩长和地质报告定货)远小于实际施工时的打(压)桩长度,重新购买将会延误工期。
1、认真检查打桩设备各部件的性能,以保障正常作业。 2、检查管桩外观品质,注意在运送过程中有无损伤,管桩标记是否清晰。 3、根据施工图绘制桩位编号图。
由静压桩机自身的重量,通过抱压管桩桩身或管桩桩顶,使管桩下沉到一定深度,通过管桩桩身与周围土体的摩阻力与桩尖的端阻力共同作用,以达到设计承载力的施工方法。
7.2.5现场采用两台DJ2型经纬仪从两个垂直方向校正管桩垂直度。 7.2.6要做好现场的成品保护。 7.2 静力压桩机实施工程质量控制
7.2.1测放控制网:根据甲方提供的水准、高程点,在施工场地设置半永久性的桩位控制网点和水准点。测量控制点设置后,四周应加设醒目的保护标志围栏,并认线测放桩位:根据控制网点和设计图纸的尺寸确定桩位,桩位要用小木桩或短钢筋作为标记,小木桩或短钢筋顶端不超出地面,并用红色的线绳拴住。凡测放桩位后,应设保护标志,不允许人员及车辆随意进入。
2、由于环形截面对于偏心受压较为敏感,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桩棰、桩帽、桩身中心线应重合,应最大限度避免偏心施压或偏心锤击的产生。当桩身倾斜度超过0.8%时,应找到原因并设法纠正;当桩尖进入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桩架等强行回扳的方法纠偏。
5.3.8焊接接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的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根据建筑物的高层与低层的关系,宜先高后低。 5.3.7管桩的垂直度控制
1、管桩施工时,应在桩机正面和侧面按正交方向分别架设经纬仪(桩机本身就具有垂直度监测装置,可不用另外架设经纬仪),监控下桩垂直度,整桩垂直度偏差小于1/200L(L为桩长),对于首节桩施工,尤应格外的注意,发现偏移或倾斜时,应及时校正;必要时,宜拔出重插(垂直度控制验收控制在1%以内)。
管桩可采用锤击(柴油锤和液压锤)、静压(抱压式液压压桩机和顶压式液压压桩机)或引孔打(压)等方法施工。
锤击法打桩施工的优点是穿层能力强、承载力高、实施工程的成本较低;缺点是存在着噪音及振动污染,且易造成桩身开裂、破碎和桩身倾斜。静压法施工的优点是成桩后承载力直观可预测、噪音和振动不明显,适合在市区人口密集地区施工;缺点是穿层能力差,对机械装备的性能要求比较高。在建筑密集的旧城区或附近存在着对挤土效应敏感的设施的地区施工,则宜考虑预钻孔插桩施工法或相应采取
1、管桩接长时,已在桩头高出地面0.5—1m处进行。 2、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
4、焊接时,可采用手工电弧焊或粉芯焊丝自保护半自动焊,先对称点焊4-6点,再由两个焊工对称施焊;焊接层数不可以少于二层,内层焊必须清洗整理干净后方能施焊外一层;焊缝应饱满连续。
一旦发生上面讲述的情况,必须汇报有关部门立即处理,处理完毕后方可继续施压。 7.2.7送桩
2、送桩杆上要有明显的标高标志,每班施工后,另一班施工要重新设定送桩器标高标志,并将原标志涂抹掉。
5、桩数多于30根的群桩基础,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打,承台边缘的桩,待其它桩打完并重新测定桩位后,再插桩施打。
7、桩身上涌和断桩现象:由于管桩为挤土桩,当桩数较多且桩距较密时,通常会伴随桩身上涌现象出现;而当桩身下部嵌固较牢时,有可能会出现桩身拉断现象。处理方法就是施工管桩前先在桩位处钻引孔,然后再压桩。
单节管桩吊运可采用两头钩吊法,竖起时可采用单点法,如图5.3.2。多节管桩焊接后的吊运和起吊应重新计算最佳吊点位置和吊点数量。
2、避免定制的管桩(根据设计桩长和地质报告定货)远大于实际施工时的打(压)桩长度,图5.3.2 管桩的吊运
7.2.3复查桩位:桩位施放由测量组测放,在施工前,一定要经过质检员复测并经甲方及监理复核、签字才可以进行压桩施工。压桩前施工班组对桩位做复核,无误后方可施压。
7.2.4桩机就位:在桩机就位时,应按照操作仪表调正、调平桩机,然后依据施工前测放的桩位用定位板或用石灰把和桩同形的圆周划出,移动桩机至桩位,将桩钳口中心对准这个圆周,再次调正调平桩机,使桩机准确就位。误差小于1/200,保证桩插入垂直度及平面位置准确。
由柴油燃烧或液压驱动,使锤体中的活塞向上运动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体,产生的冲击力作用到管桩桩顶,使管桩下沉,管桩下沉到一定深度,通过管桩桩身与周围土体的摩阻力与桩尖的端阻力共同作用,以达到设计承载力的施工方法。
5、焊后自然冷却时间不可以少于8分钟;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即打(压)。 5.3.9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的控制
2、静压压桩机压力表的数值应控制在桩设计极限荷载值120%—140%以上比较适宜。
4、在较厚的粘土、粉质粘土层中施打管桩,不宜采用大流水打桩施工法,应将每一根桩一次性连续打到底,最好能够降低中间休歇时间。
若桩较密集,且距建筑物较远,场地开阔时,宜从中间向四周进行;若桩较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筑物较远时,宜从ຫໍສະໝຸດ Baidu间向两端进行;若桩较密集,且一侧靠近建筑物时,宜从毗邻建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向远进行。
2.1 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实施工程质量。其生产流程包括原料的筛选、砂石清洗、电脑配料、滚焊编笼与张拉、砼布料、离心振动、高温蒸养等工序均有着可靠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在穿越厚度较大的淤泥层时,使用管桩可充分避免灌注桩常见的缩颈、断桩现象的产生。
2.2 施工周期短,可省去后期养护时间。 2.3 对施工现场环境的破坏小,环保。
桩打好后,保护好高出地面桩头,截桩头宜用割桩机(锯桩器)截割,或用手锤人工凿除。若采用人工截桩,应先将不需截除的桩身端部用钢箍抱紧,然后
沿钢抱箍上缘剔凿沟槽、逐步凿除,钢筋用气割割齐,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或机械力强行扳拉截桩。
试验设施安装必须稳定牢固,加载时不应产生倾斜或偏心,千片顶垫层座应与桩顶全部按触贴合,均匀受力。试验时应特别留意桩头的局部抗压问题,避免局部抗压破坏。若桩顶经过截桩处理,应采取在桩内壁浇注砼或桩头用钢套箍加固的方法加固桩顶,其顶面必须处理平整。
4、测定和标出场地上的桩位,其偏差小于20mm。 5、在桩身上划出以m为单位的长度标记。 5.3.5垫层
锤击法打桩(送桩)施工时,桩头和桩帽(送桩器)之间应使用厚度不小于120mm的竖纹硬质木或硬纸板垫层,并需按时换。静压法送桩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桩头和送桩器之间也应设置厚度适当的垫层。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用经济而又方便筹集的草垫替代竖纹硬质木或硬纸板作垫层,一般施一支桩需要2-3张草垫,且经锤击压实后的厚度不宜小于12cm。
7.2.2在基桩开始施工前,须请建筑设计企业有关人员及监理人员到现场进行试桩,以检验施工工艺及设备是不是满足设计要求。
7.2.3桩机就位必须准确,开钻前要调整桩机桩臂竖直,锤击过程中要确保桩机不得移动。
7.2.4当管桩进入硬土层时,桩机司机要注意管桩变化。开始要轻轻打下,认真仔细检查,若有偏差应及时纠正,必要时要拔出重打锤击速度要严格根据相关要求进行。
自1920年澳大利亚人W.R.Hume发明混凝土离心法生产的基本工艺后,几经周折,预应力管桩面世,并由于其自身的优点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发展迅速。1984年,我国大陆广东省建立起第一家生产预应力管桩的工厂。xx年全国应用管桩总量达到1.8亿米。如今,管桩以期经济、环保、施工速度快、质量有保证,作为一种新的地基处理及加固方法在全国已大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