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设计单位退休以后十多年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经历,有几个值得我刻骨铭记的工程,此时此刻我会想到审图结构工程师与审图勘察工程师,如果他们当时审图时给我提出来了有多好?他们了解不知道,如果他们当时提出来了,有的能够尽可能的防止一次工程质量事故?有的可以为工程避免一次损失?有的可以为工程建设项目不要化费那么多冤枉投资?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内容不在审图范围以内,而且现在工作都很忙,没时间去考虑,但是我想,一切为工程服务是我们想问题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设计方面已经写过文章了,现在想到给审图写篇文章,大家努力。如果我提的内容不在审图范围内或者职责范围内,那么能否改革发展呢?本文下面分四个方面来阐述;
以上阐述的内容是我亲身经历的,谈出来不知同行们认可否?说的不对的希望批评指正。
⑴工程概况:相邻三层老厂房扩建四层厂房:老厂房为三层框架结构,底层层高4200mm,二与三层层高3600mm. 开间6000mm,进深10000mm,基础为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埋深-1. 300m,大的独立基础断面3600mmX3600mm,小的独立基础断面2800mmX2800mm.老厂房已经建成十多年了,房子沉降基本稳定了。新建厂房为四层框架结构,底层层高7. 800,二层层高7000mm. 三层与四层层高3600mm,开间6000mm,进深18000mm,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桩直径600mm,桩长31m.桩承台基础埋深-1.800m--2.150m。
注:以上图为①轴基础上悬臂挑梁剖面图,此图纸尽管没有标注新基础底标高,但是能看到新基础比老基础深500mm.
a:① 、②轴新基础同老基础相距100mm太近,新基础埋深又比老基础深500mm~850mm,新基础承台施工挖土肯定会影响老房子基础,可能会导致老基础下土体破坏,危及到老房子的安全。如果对于老基础采取围护打护墙板,距离太小也不好施工。
b:新基础承台底标高-1. 800mm~-2. 150mm,因为基础比较深,施工时候坑底肯定要排水,因为与老基础离得太近,施工时候老基础下地下水会随着流动,势必会造成老基础沉降,也会影响到老厂房的安全。
c:新厂房C轴基础采用的钻孔灌注桩的中心到老基础边那么近,桩长31m,穿过第⑦层砂层5m多,容易出现塌孔,所以桩施工弄不好对于老基础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者当时是这个项目管理总工程师,发现以上问题后,通过设计单位进行图纸变更:要求新厂房基础与老厂房基础埋深一样平,新厂房桩承台基础尺寸进行调整,与此同时要求新厂房桩承台基础与桩施工时候采取一定的安全保证措施,结果本工程包括其它修改与再次审图延长工期一个月。
一个原因:老厂房设计图纸没有提供给审图公司,他们也没有提出要,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审图结构工程师对于相邻基础的安全没有引起重视。
要详细了解以上工程情况,请看土木吧网站2021-12-18“结构工程师成果与快乐”文章。
⑴:工程概况:上海浦东新区某新建厂房工程,一共三栋厂房,厂房一与厂房三南边靠近民房,厂房三靠近民房最近的距离只有7m,工程与民房距离详见下面总平面图:
工程周围民房的状况:周围民房基本上建于两个年代:建于九十年代后的建筑物外墙内墙基本完好,未发现大的裂缝及明显损坏情况,存在个别细小裂缝类,建于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物,建筑结构损坏严重,外墙内墙裂缝纵多,而且有些裂缝为贯穿性裂缝.
a:桩型选择错误。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桩型应该选用“钻孔灌注桩”,因为为了民房不产生裂缝,桩离开民房距离一般要大于2倍桩长。本工程要求应该更加高,因为上面已经介绍了,工程周围建于五六十年代的民房本来已经有裂缝了。
⑵:现在老百姓只要房子由于工程施工造成裂缝,要求处理赔偿的标准比较高,基础桩开始施工时候房子出现了一些小裂缝,就要求处理赔偿,如果不解决,他们会派人坐在打桩机上不让施工,一定要求讨个说法,甚至有的时候不让载桩的车进工地,所以在现在的社会里,对于工程周围民房的工程处理更加要重视,认真对待。
本工程后来由于以上情况,厂房三预制管桩一部分与厂房一靠近民房预制管桩均改为钻孔灌注桩。
一个原因:审图工程师没有到过工程现场,所以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第二个原因,审图工程师审图时候没有看总平面图,所以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此工程审图工程师能力强,经验也丰富,如果知道了现场情况,相信他会提出改桩型的。
要详细了解以上工程情况,请看土木吧网站2019-09-30“对设计负责还是对工程负责?这些案例值得深思”文章。
点评:对于以上二个工程案例,考虑工程相邻建筑物的安全这是审图结构工程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为什么现在会出现以上问题?根据作者几十年设计与管理建筑工程的体会,认为:审图结构工程师没有到工程现场了解工程及工程周围情况造成的,所以我建议:审图结构工程师审工程项目前一定要到工程现场了解工程及工程周围情况。如果审图忙没有时间到工地,但是作者认为审图结构工程师一定要去了解的。
与此同时工程项目要审图时候,设计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关于工程相邻建筑物的资料一定同时送审图公司。
2000年以后上海临港地区逐步进入大开发,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工程项目基础桩施工过程中出现沉桩困难现象,为什么?因为上海临港地区地貌类型属于“河口砂嘴砂岛“,河口砂嘴砂岛是由挟带大量泥沙下泄的长江径流与涨潮汇合在长江口形成。浅部地基土以粉性土,粉砂为主。土层含砂量大并密实,土质就硬,桩就难打。
2010年版上海地基基础规范有关桩基础条文,当时编制规范收集原始资料没有临港地区的资料,因为当时临港未开发,所以桩部分条文内容设计使用时仅供参考。
上海临港地区由于以上土层的特殊性以及规范编制情况,无论是设计单位、勘测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如果不了解或者不掌握这个特点,就容易造成沉桩困难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读懂并且理解上海临港地区基础桩沉桩困难工程项目勘察报告:除了详细阅读理解文字说明外,重点看以下内容:
注:以上表格是”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12版表10.2.7与表10.3.4。
上海临港地区基础桩会出现沉桩困难工程项目的勘察报告里,主要反映在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Ps(mpa)平均值ps值比其它地方大,而且不是大一点。
⑴ 工程概况:上海临港地区某物流仓库工程,基础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台基础,桩编号PHC600-AB-110-33,33米分三节,每节11米,桩选用国家标准图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图集号“10G409”,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2200KN。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设计值4700KN,桩顶绝对标高2 .100米,桩端标高-30. 900米,总长33米。在打桩过程中出现最后一节10米的桩大部分打到8米左右都打不下去,再打要把桩打断了。
本工程“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和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一览表”如下:
说明:1:比较工程选用临港地区“上海海洋大学新建学生公 寓二期工程”,由“上海广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勘测,工程编号:GL2013-01-HY1-0 88。
2:备注里选用的参数来自2012版“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表14.5. 5”预制桩、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和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
本工程从报告中“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和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一览表”中看出③2、④、⑤、⑥这四个土层跟附近临港工程的勘测报告及地区经验比较,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值取得太偏小, ③2层是砂质粉土,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值一般不小于40~45,报告只取了30,④层Fs值一般不小于30~35,报告只取了28,⑤层Fs值一般不小于40~45,报告只取了30,⑥层Fs值一般不小于65~70,报告只取了60。这个外省勘测单位对于该地区土层情况的特点不熟悉,也不去了解地区经验,并且按照保守的做法去做。岩土工程勘测报告提供的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和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设计参数太偏小是桩打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版“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14. 5. 1条“桩基的单桩承载力应结合地区工程经验,根据桩型、规格、采用可靠的原位测试参数进行估算,并参照地质条件类似的试桩资料综合确定。”这一条明确说明桩基的单桩承载力应结合地区工程经验。
一个原因:审图勘察工程师不了解上海临港地区土层特点,也不了解现有上海地基基础规范编制情况。实际上规范桩基础部分内容由于当时此地方还没有开发,编制规范时候没有收集到这个地方的资料,所以规范桩基础部分内容对于上海临港地区仅供参考。第二个原因,审图勘察工程师对于勘察报告提供的“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和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比规范表数据小,认为安全就通过了。
点评:审图勘察工程师对于勘察报告提供的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和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比规范表数据小,就通过。这种做法要改革?为什么?上海临港地区工程案例充分说明这样做会给工程造成多大的损失?应有的态度:应该去了解上海临港地区土层的特点,从上面工程案例能够正常的看到上海临港地区土层Fs和Fp数据比规范表数据大,而勘察报告提供的Fs和Fp数据如果比规范表数据还小,这样做保守了再保守,所以才会出现沉桩困难的问题。知道了这个道理,审图勘察工程师如果发现上海临港地区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Fs和Fp数据比规范表数据小的时候,可以肯定此勘察报告有问题了,要求勘察单位做修改。建筑行业的各部门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为工程服务,为了解决上海临港地区工程桩沉桩困难的问题,建议审图勘察工程师进行以上改革行吗?
与此同时结构审图工程师,也有了解上海临港地区土层特点,重视解决基础桩沉桩困难的问题,不要盲目地按照勘察报告提供的数据去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与勘察审图工程师一起共同努力解决上海临港地区基础桩沉桩困难的问题。
要详细了解以上工程情况,请看2019-10“工程技术”杂志“静力触探法与查表法确定预制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值的应用比较”文章。
2016年上海临港地区有三栋商务楼外墙挂石材,设计单位福建某公司,工程采用了T型挂件,根据上海市DGJ08-56-2012“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10. 4. 8条的规定,不应采用T型挂件了。但是审图通过了。施工管理工程中发现施工图纸上采用T型挂件与规范有矛盾提出了意见,认为规范上“不应”,原则上是不可以采用的。工程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闹出了一些列问题,迫使工程停工多少年。下面是规范10. 4. 8条:
点评:上海市DGJ-56-96“建筑幕墙工程技术规范”已经修定了,2016年外墙挂石头的工程应该执行DGj08-56-2012规范了,为什么审图没有跟上呢?知道不知道,没有跟上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有人会说,强条都管不过来,那里有时间管“不应”条文,在这里这不过作者希望在这方面审图内容改革发展一下行吗?
注:T型挂件不让用了,主要是考虑可拆卸,与此同时新的规范要求石材必须有可更换措施,T型挂件无法更换。
为什么我国建筑行业工程项目出现的安全事故都审图过的,当然出现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为了工程安全为了人民生命,为了遏制工程事故大家共同努力,也就是说审图在其中是否也多作点贡献,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审图内容方面是不是要改革发展一下?
这几年危大工程防止安全事故的整个过程给我们一个启发,从上到下大家共同努力,安全事故已经大大减少。还记得当时设计单位有的人开始不理解,说什么施工方面问题都要管为什么?,现在做做效果不错,工程安全事故少了,所以遏制工程事故作者想只要大家共同努力,问题也会好转的。
1:“审图结构工程师审工程项目前一定要求到工程现场了解工程情况与工程周围情况。”要有一切为工程服务,确保工程安全的思想。
2:“审图勘察工程师对于上海临港地区不要轻意放过自认为保守数据或参数“,应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不断跟上新情况,新变化,要有发展的思想。
3:跟上规范修订,特别规范里“不应”条文尽量执行,避免出现工程项目施工混乱现象,造成工程损失,要有为工程多作贡献的思想。
写好这篇文章 后 ,由于近几年做工程管理,跟审图公司领导与审图工程师打交道多,所以先给我审图公司领导看,听 听他们的意见 ,听下来,他们的主要看法如下:
A:审图人员只针对所提施工图资料进行审查,不一定要到工地上去。审图结构工程师也是如此。
“ i:让审图人员去现场不现实,审图人员只针对所提资料进行审查,建议设计单位将项目周边资料同步送到审图公司;2. 审图人员一般对施工难度不会过多考虑,最多也只是建议一下考虑施工措施;3. 审图人员只负责审强条和审查要点。”
“ ii:上述实际发生的勘察及结构设计质量问题,我认为审图人员的确都有责任,应该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审图能力,更好为项目服务。
但是审图老师去不去现场的问题,尽管我同意您说的去现场能更好地了解项目情况,不过我还是认为不一定非要去现场:
一来新老基础贴邻设置本来就应该在施工图中明确示意,如果施工图交代不清楚,审图老师应该要求结构设计师补充完整后再行送审,不一定非要去现场不可;桩型选择问题同样如此,明知道边上有老房子,审图老师应该有能力及时加以提醒结构设计师可能发生的后果。
再则审图行业的定位本来就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自然主要工作方法是针对设计文件的书面审查,政府管理部门也没有要求审图老师去现场解决问题。
第三我认为项目应该界定一下工作责任,五方责任主体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在列,并无审图单位,谁勘察设计谁负责,不能因为有了审图就降低对勘察设计的责任要求;勘察设计单位依然需要加强校审工作,设计师吃不准的地方要多和本单位专业总工商量,或请总工去现场解决问题。审图老师不是不可以去现场,遇到专业疑难杂症,在设计邀请的情况下,审图老师一般也会愿意与设计师共同去现场了解实际情况的。
第四点,现在部分设计单位对审图老师审图过细、问题过多的情况负面反响比较多,认为有的审图老师有过度审图之嫌,为此还屡屡惊动市建委相关领导,所以我们审图老师也有苦衷,审的粗线条心里不太放心,审的太细又怕得罪甲方和设计院。
临港地区勘察报告不够明确致使沉桩困难问题,您说的很对,无论是勘察单位、结构设计师还是审图老师都应对勘察报告做深入细致的分析,避免桩打不下去的情况发生;
还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在周边成熟经验较少地区做项目,要求更加谨慎认真对待;全面打桩以前必须按规范要求做好试桩或试成孔记录,做到心中有数。
“审图人员只针对所提施工图资料进行审查,建议设计单位将项目周边资料同步送到审图公司。”我记得2021年9月30日土木吧网站上写过一篇文章:”对设计负责还是对工程负责?这些案例值得深思。“主要想说明:设计工程师应该对设计负责,但是更主要应该对工程负责。审图人员只针对所提资料进行审查,我在想如果所提资料错误了或者不全面,那么审图跟着错误或者不全面吗?近几年来有地下室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抗水浮力地下水位提供不正确,造成工程项目建成以后出现地下室安全与质量事故, 审图由于以上做法所以也审不出来。
“审图人员只负责审强条和审查要点”我有个工程项目合作过一级注册建筑师朋友,最近调到审图公司去了,由于他一直在设计单位工作,长期与工程打交道,他看了我文章,提出了如下意见:“如何设置一种能够可行的制度,既要了解项目周边的情况,了解地质情况和房屋结构情况,又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审图整改意见,让甲方和设计单位能够贯彻执行。”我认为此意见不错,因为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保证工程安全与正常施工,所以作者觉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在的审图内容是不是要改革发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