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主体工程涉及费用较高的部分之一。本文将主要从混凝土的定义、分类、技术性能及影响因素、价格影响因素、现场需要注意的几点、参考指标等方面来梳理。欢迎交流与指正!
混凝土,简称砼。建筑工程常用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是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再与水按特殊的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形、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即普通混凝土。有时,为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常掺入适量外加剂和掺合料。
它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地下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水泥:是混凝土中价格最贵、最重要的原材料,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
砂:分为天然砂和人工砂两类;天然砂指岩石自然风化后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颗粒,包括河砂、山砂、淡化海砂;混凝土一般都会采用天然砂。
石:有卵石和碎石两大类;按其技术方面的要求将卵石和碎石分为I类、II类、III类。通常情况下,I类适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II类适用于强度等级C30~C60以及抗冻、抗渗等其他要求的混凝土,III类适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或用在建筑砂浆。
水:水的使用需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混凝土用水中物质含量限制如下图所示
掺和料:在混凝土搅拌前或搅拌过程中,与混凝土其他组分一起直接加入的人造或天然矿物材料、工业废料等,一般掺量大于水泥重量的5%。目的为改善混凝土性能、调节混凝土强度、节约水泥用量等。
和易性:指新拌混凝土易于各种工序操作的性能,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现场通常用坍落度、维勃稠度实验来测定混凝土的和易性能。
变形性:混凝土变形性主要指弹性变形、收缩和徐变。其变形大多数来源于外因(温度、湿度的变化)、外加荷载因素。
耐久性:抵抗各种破坏因素的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性能,具体包含抗渗性、抗冻性、抗腐蚀性、抗碳化等。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措施是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
高强度:主要有立方体抗住压力的强度、轴心抗住压力的强度、抗拉强度等。现场主要用小试块立方体抗压强度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此外也可以用回弹法来对有疑问的区域进行强度测定。
从影响因素来看,提高混凝土性能最关键的是其密实度,而混凝土密实度与配合比息息相关,配合比三个参数:
水灰比:取决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参考表:
砂率:从满足工作性和节约水泥两方面考虑。在水灰比和水泥用量不变的前提下,砂率应取坍落度最大而粘聚性和保水性又好的砂率即为合理砂率。参考表如下:
单位用水量:反映的是水泥浆量与骨料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水量过大,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当水灰比在0.4~0.8之间时,单位用水量(kg/m³)参考表如下:
标号:常用混凝土的标号从C15到C60,高于C60属于高强混凝土。通常,清单中会对升降一个标号进行单独报价
品牌:商品混凝土价格对品牌的敏感度较高,知名品牌与小品牌价格差异较大,也是现场应关注的重点
原材料:原料的优劣直接影响商品混凝土的价格,同时,配比也对价格有直接影响,从通常价格来看,水泥>砂>碎石>块石
施工质量:混凝土强度、坍落度与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配合比等息息相关,也是判断原材料是否合规的方法之一(按照JGJ/T 10-2011标准中的混凝土泵送实施工程技术规程,泵送高度30m以内,坍落度要求为100-140mm;泵送高度30m-60m,坍落度要求为140-160mm;泵送高度60-100m,坍落度要求为160-180mm;泵送高度100m以上,坍落度要求为180-220mm)。
水泥出厂质量证明及进场试验报告、外加剂出厂质量证明及进场试验报告、砂石试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商品混凝土送检记录及报告、混凝土施工日志等。
混凝土参考指标(指标仅供参考,具体要视实际设计情况而定,比如高层又区分层数、区分装配比例、车库区分人防非人防等而指标有区别)